在刚结束不久的乒乓球中国公开赛女单决赛中,国乒19岁小将王曼昱苦战七局,以4-3的总比分击败了女队队长、大满贯选手丁宁,夺得了国际乒联技术含量最高的这站公开赛冠军。
回头再看这场比赛,有许多技战术等方面的问题是值得我们探讨的。而其中最令人深思的一点,是一个在乒乓球界争论不休的话题,那就是:乒乓球女子打法男性化。
众所周知,因为男、女身体素质有所差异,所以乒乓球男、女选手之间的技术风格也有很大的不同。男运动员注重出球质量,力争在速度、力量、旋转上占得先机,然后以主动打被动。而女选手因为力量较小,所以很难通过某一板压制对手,所以更加喜欢走多板相持和回合球对抗的路子。
比如说,男子乒坛常见的发球抢攻技术,在女乒就很少出现,因为女选手的力量打到顶,也就那么大,一板冲不死,反而会留出空档出来(一板是正手空档)。
我们看以前张怡宁等人叱咤风云的时候,就是反手铁防对手,有机会就转正手进攻,打不死就继续近台多板相持,最后就看谁基本功过硬,比别人多一口气,谁就能笑到最后。
进入无机胶水时代后,男、女乒乓球选手之间的另一个鲜明技术差异,在于对反手技术的运用。
男选手因为爆发力更大,所以逐渐开始大规模使用接发球高质量拧拉的技术(有时候被称作“霸王拧”,区别于过去科贝尔等人所使用的小力量侧拧)。而女选手因为爆发力较小,所以反手的进攻大多还停留在翻挑和侧拧的阶段,拧完后又继续回到反手没完没了相持的过程。
说白了,这也是因为男女运动员之间力量的不同所导致的。
不过随着训练手段的进步和器材的修改,女乒领域一直都有一个口号,叫“女子打法男性化”。年夺得世锦赛单打冠军的郭跃是上一代女子打法男性化的代表,她就和当年的王励勤、马琳等人一样,反手只过渡而避免相持,其它球全靠正手抢冲得分。
当年的郭跃,世乒赛4-0横扫张怡宁,何其意气风发!可惜后来改了无机胶水,正手的威胁下降了很多。再加上一些其他原因,一代天才少女最终被退出了国家队,可惜!
之后女乒领域仍然没有放弃打法男性化的探索,和郭跃同时出道的李晓霞就部分实现了这个目标,因为她的球质量确实很高,经常能拉穿对手,所以被人称为“大锤”。但通过增加击球绝对力量的办法还是比较难推广,因为女生的力量确实有限,不是人人都能跟上晓霞的步伐。
所以除了李晓霞,我们也没再看到另一把“锤子”笑傲女子乒坛。
年亚锦赛,平野美宇的出现又让人们对女子打法男性化有了新的认识。平野美宇率先在女乒领域采用了男选手才有的拧拉技术(当然,质量和男选手没法比,而且有时候也会偏向侧拧,但在当时是最接近男子的了),打得丁宁、朱雨玲、陈梦措手不及,连孔令辉当时也发出感慨说人家的技术比我们先进。
之后平野美宇虽然被国乒研究透而不断输球,但这并不能证明她走的路子一定是错的——平野美宇不行,是因为她的正手基本功太差。可是她探索出的女子反手台内上旋球进攻的思路,则被国乒所吸收,王曼昱就是这项技术的集大成者。
王曼昱生于年,是国乒新生代的领军人物,也是当年四位模仿平野美宇打法为主力当陪练的选手。王曼昱的技术比平野美宇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但反手具备很强的台内拧拉转上旋进攻的实力,失误率也少很多,而且正手更是比平野要好不止一丁点。
不过通过此次中国公开赛决赛,以及王曼昱之前的一些表现,我们也确实能看出她在综合实力超强的情况下,还是存在一些技术上的争议点。最主要的一件,就是正手的进攻质量问题。
看现在的王曼昱,有点让人觉得是在看欧洲许多反手超强、但正手相对差一些的男子选手的感觉。王曼昱反手能拧能拉能冲,而且一板甩手相当潇洒。但是她的正手进攻确实常出现力量衰减打不死对手的情况,主要靠连续拉球来取胜,出球质量在女运动员里算不上特别高的那种。
问题在于:小比赛你可以对拉个六七板,甚至更多,真到了奥运会、世锦赛等大赛,在极度紧张的情况下能稳定拉几板球出来而不失误呢?
以前女选手都是反手相持多板,而正手找机会进攻,就是冲着“求稳”二字而去的。反手动作小,离台近,相对比较稳定;而正手的出手幅度相当大,稍微一点点动作变形就可能导致球上不了台。
王曼昱在将反手改造为男子打法一样的全面进攻套路后,正手的进攻质量必然会受到影响。世界上不存在说正手反手都顶级水平的运动员,一面的突出必然会影响另一面,这是个习惯的问题:正手好的人绝对会习惯性多用正手,用起来也更自信;反之亦然。
王曼昱现在走的技术道路是否代表真正的女子打法男性化道路?是的话,这条道路又是否真的优越于传统的女子多板相持打法?可以说,我们正在见证着女子乒坛技术革新的关键时期,至于最后结果会如何,那就只能留待时间来检验了。
一家之言,欢迎大家留言交流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