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浙江日报
自新华路的繁华喧嚣间转入,穿巷而过后是“另一个杭州”。
我们走进王马社区时,这个始建于年的老社区正在忙着“庆生”——年7月18日,全国第一个楼道党支部在此诞生。0.34平方公里,承载着1.6万人的烟火气。曾经“铁饭碗才能住”的好地方,现在成了杭州典型的“三老”社区——老城区、老小区、老年人较多地区,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比30%。
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如今,面对“三老”社区居民面临的加装电梯难、精神慰藉少、服务人手不足等新问题,王马如何建设新时代的“大运河幸福家园”?
加装电梯,“上下为难”怎么破
一个社区的幸福感,该如何衡量?在王马社区党委书记俞红的心里,有一个事情很重要:加装台电梯——老年人腿脚不方便,王马社区的新刚需之一,便是加装电梯。
“应装尽装、全域加梯”是王马社区今年的“头等大事”。她算过,社区一共有个单元楼,具备加梯条件的有个。
王马社区的房子大多建于20世纪90年代。由于老人多,加装电梯的需求很大。加梯的呼声从年初就开始了。彼时,杭城有几个老旧小区加装了电梯,这让小区里的老人们“动了心”。
4年间,王马社区的电梯从0变成了28台——从年加装首台开始,年新建11台,年再添13台……但对社区来说还不够,他们的目标是台。
全域加梯,看上去很美的事,但在老社区却很不好办。众口难调。俞红说,在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很难一蹴而就,“要将好事办好,用行政命令强推,是一条走不通的死胡同。”
虽然已经开通一周,但和我们一起走进遥祥寺巷4幢的电梯时,王马社区遥祥寺巷小区党总支书记俞乐平语气中仍然有些不平静,“这个电梯,我们整整等了4年。”眼前的俞乐平虽已年过六旬,但却是这座楼里不折不扣的“年轻人”,“楼道里,居民平均年龄75岁。”
从楼道口走出10米,俞乐平下意识地用手做着推开的动作,仿佛面前就是当年拦在电梯前的重重阻碍:“年时,楼道门口区域相对窄小,加梯的话势必会影响一二楼的采光。此外他们还担心房价、噪声等问题。”
如果不能解开大家心中的疙瘩,这事就成不了。俞乐平拿出了“水磨工夫”:从年至今,每年逢年过节,她一定会做些菜,带医院。她坚持看望的,是一楼的居民宋师傅。“老爷子年纪大,独居,性子很刚,当年怎么说也不愿意。”
俞乐平去看望宋师傅,从不提加梯的事儿,就陪他吃饭唠家常。水滴石穿。“有次我去看宋师傅,他主动提起电梯来。”俞乐平喜出望外。
老小区的变化肉眼可见,阻碍也越来越少。“楼道门口的道路拓宽了,加装的电梯可以设计连廊,对采光的影响就小了很多。”
“以前限制(电梯加装)的问题,大多一一解决了。”如俞乐平所愿,这件事总算水到渠成——去年年底,遥祥寺巷4幢电梯设计方案通过联审。
电梯能装了,但怎么装怎么管?又成了新课题。
俞乐平联系楼里14户居民,拉起了一个电梯安装自治协调小组:“电梯安装在哪、不同楼层出多少钱等问题,我们大会小会开了无数次。”曾经意见相左的邻居,还商量要在一楼安装一个坡道,方便宋师傅出入。
“全域加梯只是最新的一道坎。”俞红展开一张最新的社区平面图,一个个红点就是曾经的一道道难题:近年来,“王马”拆了13堵围墙,被遗忘的角落增添了嵌入式体育设施,曾经的荒草地变身“一老一小”活动场所……
在“牵一发动全身”的老社区里,件件都是难事。俞红说,每每需要“破冰破题”,24个楼道党支部都会将居民请上“圆桌”。“居民们自己事自己议,做到了‘小事不出楼道,大事不出社区’,社区越来越‘现代’,越来越‘未来’。”
老有所乐,激发达人“跳”出来
对老年人来说,精神慰藉十分重要。如何实现老有所乐?这是王马社区的第二个新刚需。
穿行在王马社区的各个角落,清晨的口袋公园里,乒乓球队的大伯大妈们激烈厮杀对决;午后的社区活动室里,舞蹈团整齐排练着舞蹈;傍晚的楼道之间,越剧团将精彩的唱段送戏上门……
一个“三老”社区,活跃着16支社团。放眼杭州,也不多见。
“最早是社区的一封社团招募信,让大家都动了起来。有什么兴趣爱好,咱们就成立什么社团队伍。”王马社区第一任党委书记汪丽君回忆,初衷很简单,就是为了让更多的老年人各展所长。“当时社区里不少老人反映生活很枯燥,除了当‘马大嫂’,就是看电视。”
吴菊仙当了13年楼道党支部书记,王马退休老人们没有不认识的。“当初我也只是想试试。”看到书画社、太极拳队、腰鼓队最先成立,向来是文艺积极分子的吴菊仙也动了念头:“我想通过社团,让老邻居走出门来。”虽然已经住进养老中心3年了,吴菊仙还是每隔十天半个月都会回到王马社区,她心心念念着这16个社团。
“我请每个楼道都去摸排动员有绝活的能人。”很快,一支78人的歌咏社团就传来了“好声音”。舞蹈队的组建让吴菊仙的印象更深刻:“最开始只有我一个人。”吴菊仙买了盘广场舞CD,每天学一段,再到社区小公园里跳一段。渐渐的,看的人多了,加入的人也多了,舞蹈队就这么拉起来了。
星火渐燎原。很多体育积极分子和“文艺特长生”也加入进来了——
从小喜爱摄影的马仲庆,主动报名拉起了一支十七八人的社区摄影协会。从那之后,他们的镜头里记录下了王马大大小小的故事;习惯和两三个乐迷在太平桥旁表演的郑仁勇,张罗起了民乐队;原本不太爱出门的樊子音,走出家门当起了越剧团第一小队的队长。
“我们社区每年举办大大小小的活动有多场,很多时候还走出社区表演,惠及群众多人次。我们的瓯雅艺术团还去北京鸟巢表演过呢!”说起16支社团,王马社区新时代发展协会理事会会长曲兵骄傲地说,“我们社区的达人,都是自己跳出来的。”
因兴趣走到一起,方能凝心聚力。16支社团还在制造新的“化学反应”。
社区老人多,需要上门服务;流动人口多,安全教育有缺口……一件件具体小事,皆为百姓所需。这些事太小太细,政府管不过来;社区想管,但人手不够,力不从心。
谁来管?谁来帮?社团站了出来——春天里,加梯工作的“困难户”因为社团同伴的劝说,改变了主意;夏天时,“送凉者”们开出了凉茶摊;冬天到了,社团的阿姨们早早打好毛衣为老人“供暖”……
“社团已经成了王马社区共治共享的第三支力量。只要社区有需要,召唤团长就能迅速拉起志愿者队伍。”王马社区公共服务站副站长金明对此深有感触,年疫情之初,王马社区需要守好15道小门,面临人手不足的问题,及时顶上缺口的就是社团的力量。
整合资源,扩大社区“朋友圈”
“三老”社区,普遍面临人手不足问题。扩大社区“朋友圈”,解决老人们的“急难愁盼”,是第三个新刚需。
如何拢进更多的社会资源?“王马”的做法是,以“先进”吸引“先进”,壮大党建联盟“朋友圈”。
从新华路拐进直燕子弄,王马社区这几百米的初心小巷,中国工商银行杭州之江支行网点党支部书记钟华走得多,也爱走。虽然他居住和工作都不在王马社区,但东河巡河、垃圾分类、轮流值守……钟华一个没落下,他告诉我们,自己也是一名王马人。
这份深深的认同感源自年——在王马社区“支部+支部”党建联盟共建的号召下,一街之隔的工行之江支行主动申请加入了王马社区党建联盟。理由很简单,“要向先进靠拢。”
在社区中心的“英雄榜”上,我们看到了更多慕名而来的“盟友”:医院、交警庆春支队等40余家单位。“朋友圈”壮大的同时又被细分,十余家银行单位就被划入了“银联·同心荟”。
自社区边门转出,步行不到米,我们在路边的老百姓大药房里看到一个“欢迎使用数字人民币”的牌子。“最近好多人来问呢,都是旁边社区里的。”店员也觉得这事很新鲜。这件新鲜事,就和联盟有关——有7家商户成功开通数字人民币支付功能,多家正在准备中,一个数字人民币的社区支付商圈雏形已现。
“这里有一条新华路,是杭州有名的美食消费一条街,众多小商户有推广发展的基础。”在钟华所在党支部的建议下,有想法的联盟和有需求的社区,双方一拍即合,将推广范围从新华路扩大至整个王马社区商圈。
数字人民币的投用还在“实验”阶段,我们问俞红,王马社区为什么要喝这“头口水”?她觉得,这不仅是一场数字人民币的推广活动,更是王马社区党建联盟共建共享的试水之举,银行家联盟为社区里的商户助企纾困,靠的就是社区自己的“朋友圈”,银行也从中获得了业务机会,双方获得了双赢。
“强援”引来了,但如何避免“三分钟热度”?
我们在王马社区里发现了一间热闹的屋子,居民进出络绎不绝。它的名字是一串数字:“”。
这屋子是干嘛的?为何有一个如此奇怪的名字?钟华为我们揭开谜底:这是专门为党建联盟的成员单位所设的,“跟杭州话谐音,‘叫叫我就灵’。”
钟华说,通过这个屋子,“朋友圈”“活”了起来,百姓有需一呼就有应——
今年疫情期间,医院的医生下班后为志愿者做培训;电力阿炳服务队每年给楼道电表箱免费做“体检”;路灯所免费移了4盏路灯……“居民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专业的联盟单位能顶上。”俞红说,党建联盟“朋友圈”,让王马有了新鲜血液。
“战争年代支部建在连队上,20年前我们把支部建在楼道上,现在支部建在了社区外。我们的家越来越大。”这是一句写在社区留言本上的话,落款是“一个普通的王马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