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院里大银幕上正在进行的是世乒赛男子团体决赛,中国队对阵瑞典队,此时比赛陷入胶着,两队比分交替上升。天津主场看台上有位观众扯着嗓子用天津话喊了一句:“加油!给他们拿拿龙!”我的眼泪突然不争气地哗一下冲破眼眶滑落下来。怎么就这么燃,这么爽!
体育题材的电影真的是太好哭了。这部《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取材于九十年代初中国男乒低谷时期——彼时的瑞典队异军突起,技术打法赶超中国,而中国队又受到比赛规则变化的掣肘,内外交困之下,“国球”信念摇摇欲坠。
天津球迷口中的“拿拿龙”,是天津相声名家马志明相声《纠纷》中的经典包袱,原意是自行车轱辘走了形需要紧一紧,比喻对方要是不服就好好收拾收拾对方。彼时低谷中的男乒,是多么需要这样一句诙谐而又充满自信的喝彩,让摇摇欲坠的男乒重拾血脉贲张的信念啊!
最终,重拾信念的中国队,在决胜局中将对手彻底打花,好好给对方“拿了拿龙”,捧回了阔别多年的斯韦思林杯。影片中的国手黄昭打出制胜球后躺倒在地,近在咫尺的看台上、远在千里的电视机前,无数国人已经激动得泪流满面。中国乒乓已然内化成为了每一个人的共同情感体验,《中国乒乓》也必定可以收获全年龄段的认可与感动。
体育题材影片,总是充满着热血、希望和振奋人心的一切元素,但也正因如此,一段值得书写的体育传奇,就成了体育电影可遇而不可求的素材根本。
《中国乒乓》以国球这段绝地反击的故事为蓝本,从主教练的视角切入,并不过分突出明星球员的个人能力,而是更多着墨于不同特长选手间的团队配合,甚至重彩于为这支球队默默做出牺牲的,却没有出现在最终决胜名单之中的奉献者。
中国乒乓的英雄故事,主角是“我们”。这是这部影片最为振奋人心之处。
有了足够传奇的素材和捕捉大众情绪的视角,一部好的体育电影还需要在叙事和表演上下足功夫。
《中国乒乓》的前半程,几乎是以每十分钟一个主线任务的节奏推进故事,工整而紧凑,后半程则分成一负一胜两场大赛,先抑后扬,整部影片节奏感极佳,堪称商业片叙事节奏典范。
而在叙事技巧上,通过黄昭旅欧打球低谷期,巧妙将经典港片《英雄本色》植入故事,增加了年代色彩和笑点的同时,也通过黄昭之口,让《英雄本色》的热血精神,与中国乒乓的绝境求生形成互文,中国乒乓健儿心中的英雄本色,此刻开始烈烈生长。
在表演上,邓超和孙俪银幕内外的“夫妻档”自然是可圈可点,更值得品味的是许魏洲饰演的王牌球手白民和,影片中的白民和性格火爆耿直,为了诠释这样一个“铁锤”性格的硬茬子,许魏洲的黑大汉形象甚至让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能认出他来。雨中拦车检讨那场戏,更是全片的“戏核”,情感浓度爆炸的台词中间,还要承担激动忘词的笑点,高完成度的表演保证了影片情绪的连贯和饱满。
“情绪浓度”是这部影片最鲜明的色彩,这种振奋人心,在疫情三年后的电影市场上显得弥足珍贵。
影片最后,当为了国家队利益不得不选择退役的陈文,在自己开的烧烤摊上,看到曾经的队友扛着他的梦想前进,重夺斯韦思林杯的时候,哭成了泪人。那一刻,他的队友黄昭的脑海中,一定在用不标准的粤语反复念叨着一句话:“我等这个机会等了三年,不是为了证明我比别人强,只是证明我失去的东西,我一定要夺回来。”
三年了,我们失去的东西,我们一定要夺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