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纪录片以多元姿态进入大众视野

第三届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在上海举行全球启动孙潇娜摄/东方IC

6月份,上海电视节和上海国际电影节轮番登场,无论是《人间世第二季》获得白玉兰奖最佳系列纪录片奖,还是电影节将光影车间(静安店)增设为纪录片单元展映特色影院,都预示着,纪录片正以更多元的姿态进入大众视野。

6月14日,第25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举行颁奖典礼上,《人间世第二季》获得最佳系列纪录片奖。这部纪录片延续了第一季的拍摄理念,不仅记录生命,也直击社会话题,由11个导演、9个摄制组,历时2年的艰辛创作完成,为观众呈现了真实的医疗救治现场,直面与生命有关的成功或失败。

最佳纪录片是来自波兰的《君眠梦时我成长》,讲述了白俄罗斯知识分子姑娘的一次回乡之旅,围绕一对祖母展开故事,层次丰富、细腻动人,弥漫着浓浓的乡愁,祖母的手抚摸着熟睡的孙女的脸,眼泪自然地流下来,语言在这里没有落脚之地。浓浓的亲情随着镜头流淌而出,并引人思考。

展映:现实题材的突破,与新技术的赋能

在刚刚过去的上海电视节期间,集中放映了11部海内外优秀纪录片。这些纪录片中既有创作者跟拍多年,用生活视角展现个体命运的人文之作;亦不乏主创团队借力高科技,探索自然奥秘的视听大制作。比如西藏文化题材纪录片《神秘藏戏世界之约》不仅呈现藏戏本身的魅力,也记录上海这座城市与藏戏本身的情感关联。

除此之外,入围白玉兰奖最佳纪录片提名的作品中,《福原爱:镜头下的四分之一个世纪》记录了乒乓球运动员福原爱从3岁到28岁的成长经历;《被爱》用诗意的镜头记录伊朗北部的阿尔波滋山中一位独居老人的独特生活,把老人与自然相处而来的智慧与生命力抵御孤独与衰老的困境表现得淋漓尽致;《功夫》通过一位功夫人的自我坚守,探讨功夫的真实内涵与意义。

而在上海电影节期间,纪录片板块片单包括大师之作、女性力量、艺语疯魔、战火残片、时代迷思、世情离合等多个单元。《时光机》完整记录了木偶剧从一张纸上的孤独线条到最后演出的始末,也记录下了家庭中父亲、母亲和儿子在人生某一个阶段的纠结、压力、困顿和重生;《内心风景》详细记录了川剧表演艺术家沈铁梅与作曲家郭文景跨界合作现代室内乐歌剧《思凡》的整个过程,由荷兰纪录片导演弗兰克·舍弗尔拍摄完成。《水之万象》模糊真实与纪实的界线,捕捉紧张时刻,采用96帧/秒的摄影技术,力图高保真还原大自然灵动瞬间。

创投:实现创作、商业、政策的平衡

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纪录片单元“勇敢爱,不等待”创投活动共计收到个提案,活动吸引了不少中国纪录片界的资深优秀导演参与其中。经过首轮评审,选出了10个入围提案,相比于之前,今年纪录片创投会10个提案中,题材、类型、风格都更加丰富多元。包括人物传记、人文艺术、社会生活、教育体育等丰富多样的题材,也使竞争更加激烈。

而在之前的5月19日,上海静安光影车间举办了创投活动入围提案阐述会。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入围金爵奖影片独立纪录片导演杨荔钠所指导的另一部纪录片《少女与马》,同时入围此次上海国际电影节联合克丽缇娜纪录片单元“勇敢爱,不等待”创投活动十佳。作为中国首部少女成长题材纪录电影,《少女与马》在分钟的时间内浓缩了六位青春洋溢的少女骑手和她们的马伙伴一年天的故事。该片向观众传递青春的美好,成长的酸楚,信任的相伴,勇敢的伤痛以及热爱的无悔。

6月11日,在“白玉兰电视纪录片大师班”上,嘉宾们也深度探讨了真实内容产业生态下,纪录片寻找投资的路径。中国纪录片制作人、学者傅红星提到,“资本的嗅觉是很灵敏的,如果你有好的团队好的题材,钱会来的。你每天只能睡一张床,但你每天可以听很多音乐,看很多电影,所以,很多投资都想进文化产业。”早在年,《舌尖上的中国》吹响了国产纪录片商业化操作的号角,也开启了“美食+文化”纪录片热潮。

傅红星注意到一个趋势,这些年,不少业界外的公司将资本投向纪录片项目,“这是一个跨界的时代,也是个属于影像的时代,公司、城市都想用影像来表达自己。”将钱投给有巨大社会影响力的纪录片,对公司品牌价值塑造,对品牌的公共形象塑造,都起到好的作用。如《秘境神草》《了不起的匠人》等纪录片就有明显的商业痕迹。

近年来,诸如《二十二》等越来越多的纪录片也进入院线并获得成功,但也有《最后的棒棒》《大三儿》等纪录片被淹没在一种商业剧情片中,票房惨淡。傅红星觉得,“确实出现了资金往纪录片聚集的趋势,纪录片的投资体量也越来越大。对纪录片工作者而言,最大的问题还是如何实现创作、商业、政策环境的平衡。”

作为具备丰富国际合拍经验的制作人,马克·爱德华先后与多个国家的专业团队,合作多个跨国大项目。他表示,联合制作的作品往往因为资料基础的扎实,具备较大的编辑空间,但联合制片在制作过程中,有大量的问题需要去统筹和解决,比如不同区域的资料收集与研究、不同语言的脚本、不同的版本、剪辑工作、资金等。“不管国际合作的项目背景如何,涉及怎样的题材,纪录片的首要责任都是为观众负责,所以应当首先考虑观众。”

变革:在优质的内容上寻找融合的机遇

在这两大节展之外,也有许多机构平台借助这个时间点,实现纪录片业务在战略上的调整。

6月16日,上海纪实频道正式推出新版面。传统电视媒体如何在新媒体的挑战下突围,并最终与新媒体“和合共生”,是当前业界、学界所面临的迫切问题与课题。而对于国内几家上星纪实频道而言,同样面临着如何改革、改变和改版问题。

上海纪实频道自诞生就有着优质纪录片生产的传统。如何在媒介融合时代,适应新的挑战?整个平台首先在内容的安排上有重大突破,改变了以栏目结构版面的传统思维,从18:00到22:00,依次为自然动物时段、上海文化品牌时段、现实类纪录片时段、历史类纪录片时段、精品纪录片时段、探索未知时段、纪录电影时段。

与此同时,6月12日,第三届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于上海电视节期间举办全球启动仪式。大会以“探索纪录本体、树立青年实验、高举人民之心、打造东方品质”为宗旨,把纪录片创作主体、影像方法、拍摄对象这三者联系起来。

当纪录片人能够在展映、论坛、平台等各个维度有机会实现无差别的交流,纪录片的春天才会真正到来。纪录片的媒体融合和产业化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必须形成优质的内容,加上有意义的互动,才能实现有后劲的发展。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153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