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年11月29日,邓亚萍展示博士学位证书来源:新华社
邓亚萍中国第一个奥运会、世乒赛、世界杯单打大满贯冠军,中国奥运历史上第一个夺得4枚奥运金牌的人,18次获得世界冠军,连续8年世界排名第一,萨马兰奇亲自为她颁发奥运金牌。年退役后在清华大学和剑桥大学读书并获得剑桥大学博士学位,曾经担任国际奥委会运动委员会委员,现任邓亚萍体育产业投资基金CEO。
从国家队的边缘人到享誉全球的“乒乓女皇”,从只认识26个英文字母到剑桥大学经济学博士,无论外界怎样评价,邓亚萍这一生,都在“走别人没走过的路”。
伴随着她爽朗的笑声,邓亚萍在北京金融街的办公室里,喝着一杯咖啡,忆过去,谈现在,看未来。14年的运动生涯,18个世界冠军头衔,4枚奥运金牌,塑造了她自信、自强、坚韧的性格和独立思考的头脑。在不断转换角色的人生道路上,每一步都走得踏实。
进攻:眼中的球都是高的
邓亚萍的乒乓生涯,从儿时起便注定了不走寻常路。
5岁的时候,邓亚萍便在父亲的指导下,开启了乒乓球生涯。8岁起,邓亚萍便开始拿各种冠军,按道理,她可以进入河南省省队,但被教练拒绝了,理由是个子矮。
父亲问她:“你同意他们的看法吗?如果同意就停止训练;如果不同意这种看法,你得发掘能力,你要变成最强悍的战士,向那些教练证明你是最棒的。”10岁的邓亚萍,并不懂这个决定意味着什么,她只是点点头:“我能战胜他们。”
图说:赛场上的邓亚萍(前)全体育图
邓亚萍告诉记者,从没有因为自己的身高而打过退堂鼓。“我不喜欢找客观原因。所以面对问题的时候,我不逃避、不抱怨,唯有面对,去想解决的办法。”
父亲是乒乓球教练,他也预测到,女儿不会长很高,所以他另辟蹊径,前两年只练邓亚萍的正手。这是一种超常规的训练办法,目的是加强她的进攻。“我父亲练我练得蛮狠的。”邓亚萍回忆道:“每天训练13小时,每周7天无休。”由于比赛中需要不停地进攻,矮小的邓亚萍需要加快步伐,这样才能罩得住球台。于是她每天跳台阶,练体能,按她的说法是,“我的童子功练得很好”。
这也是为什么观众在看邓亚萍打球时,会发现她总是在球台左右跳来跳去,很灵活,好像永远都不累。13岁时,邓亚萍拿到了全国冠军,打败了所有成年选手。她理应进入国家队,但教练组对她的身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国家队五个教练中有四个人反对,唯独女队主教练张燮林力挺,他提出这样一个观点:“你们觉得邓亚萍的身高是劣势,我却觉得不然,因为她个子矮,她眼中的球总是高的。”
图说:年8月3日,邓亚萍(右)和乔红获得第25届奥运会乒乓球女子双打冠军来源:新华社
记者问邓亚萍,在你眼里,球真的总是高的吗?身高1.55米的邓亚萍点点头,“的确如此,所以我总是在进攻,而不是防守”。
一讲到进攻,邓亚萍的音调渐渐高了起来,且丝毫不停顿,那种自信,由内而外。“因为有了童子功,我对自己的正手相当信任,别人不敢随便给我正手。比赛中,如果没有步伐的保证,是不敢侧身的。即便对方想偷袭我,我也不用担心,一个交叉步,我就过去了,你还敢不敢侧身?”在关键时刻,人难免会紧张,手抖、脚抖,邓亚萍也不例外,“紧张感一上来,你很难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这个时候,基本功的作用就体现了,我能控制住力量,不会让击球的位置发生偏差”。
革新:摸着石头过河
如愿以偿进入国家队,邓亚萍正式开启了谁也无法效仿的职业生涯。还在郑州市队的时候,邓亚萍便打一种特别怪的生胶,是宝塔形,这种生胶有半长胶的性能。13岁夺得全国冠军后,这种胶皮被禁用了。
接下来怎么办?邓亚萍第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是打回正常的生胶,还是改变打法,比如进攻型长胶?那时,已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