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视觉志
作者
小乔
如果提一个奥运会上中国的绝对优势项目,恐怕所有人都会异口同声:
乒乓球。
“垄断”“包揽”等名词,总伴随其出现。
输球就是重大失误,出局就是意外爆冷。
似乎中国乒乓球的强大,强得理所当然,强得顺理成章。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
从中国开始接触乒乓球,到如今的多年时间里。
中国乒乓力量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低谷到顶峰……
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
如果你不了解中国乒乓球最艰难的时刻;
你就不清楚如今的强大有多来之不易。
01
年,上海一家文具店老板,从日本采购10套乒乓球器材。
从此,乒乓球正式传入中国。
年,新中国第一次参加了世界乒乓球锦标赛。
选择乒乓球的原因,如今听来有些心酸:
因为当时,中国只在国际乒联拥有合法席位。
幸运的是,中国人和乒乓球意外地合拍。
当时新中国刚成立,国内经济还比较困难。
而乒乓球相比其他球类,无论对体能、场地还是装备,要求都不太高,因此迅速在国内发展。
年,容国团在第25届世乒赛上,拿了男子单打世界冠军。
这是新中国拿到的第一个世界冠军。
同时那一年,又是新中国成立十周年。
为了庆祝这两件振奋人心的大事,一个未来在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体育国货品牌,也有了一个崭新的名字——红双喜。
这就是中国和乒乓球的初次碰撞。
在当时特殊历史环境下,结合的恰到好处。
02
随着容国团的胜利,中国乒乓球在国际上开始有了影响力。
年,北京第一次承办世乒赛。
恰逢三年困难时期,这场比赛的胜利,对全国民众的激励显得尤为重要。
当时世界公认的强队是日本队,因此他们势在必得。
而中国则采用“人海战术”,派出大量优秀的运动员参加比赛。
结果振奋人心:
邱钟惠,拿到中国第一个女子世界冠军;
男子更是包揽了单打前四名:
庄则栋
李富荣
徐寅生
张燮林
(国乒队传统高颜值)
所以为什么后来国际乒联限制参赛人数,跟这也有一定关系。
而在当时,除了乒乓球拿冠军,还有一件大事,就是中国登山队登上了珠穆朗玛峰。
这些体育上取得的成绩,对人们的鼓舞是相当巨大的。
中国向世界证明了自己。
自此,全民乒乓时代到来。
那时候乒乓球在国内有多火呢?
火到即使是小学生,也会在课间休息时,借着一张小课桌,练习打乒乓球。
那时的乒乓球给中国带来了体育自信,却又远远不止这些。
03
年,缺席两届世乒赛的中国,应日本邀请,前往名古屋参加比赛。
在此期间,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乒乓外交”。
比赛结束前三天,美国乒乓球运动员科恩,上错了中国代表团的专车。
当时中美关系正处于紧张敏感的阶段,一点风吹草动,都会让媒体大做文章。
而车上的世界冠军庄则栋,此时做了一个大胆的举动。
他大方地与科恩打招呼,并送给他一份中国的织锦做礼物,率先打破了冰冷的局面。
以此为契机,中国政府随即决定: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交流。
此后,中国与美国,乃至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就此开始一一改善。
这就是史上最著名的“乒乓外交”。
小球转动了地球,一切都开始于一次友善的举动。
乒乓球在当时中国的对外关系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04
年,中国乒乓队迎来了辉煌。
第36届世乒赛上,中国队囊括七项冠军,和五个单项的冠亚军。
在此之前,没有任何国家的任何一支队伍能够做到。
此后数年,中国在国际乒乓赛事上的地位不可撼动,用一个个耀眼的成绩向世界宣告:
中国是个绝对的乒乓强国。
此时的河南某处,一个小个子女孩,正下定决心,要成为顶尖乒乓运动员。
但她没想到的是,仅仅在成为球员这件事上,就困难重重。
因为手脚短、个子矮,别说进国家队了,就连省队都不想要她。
正在她迷茫之际,那时看起来辉煌无限的中国乒乓球,背后的危机也悄悄种下;
中国乒乓史上最艰难的时刻,即将来临。
05
对于我们来说,相比乒乓球世锦赛,更熟悉的还是奥运会。
但其实直到年,乒乓球才第一次被列入奥运项目。
不幸的是,也是中国败走汉城的一年。
奖牌名次跌出10名开外,强项乒乓球更是遭遇巨大打击。
最终只拿到男双和女单两枚金牌,男子单打甚至连决赛都没进去。
(年汉城奥运会开幕式)
奥运会乒乓的初亮相,以败局收场。
而此后7年的国际赛事里,男子单打就再也没拿过冠军。
40届世乒赛,男队所有项目的冠军都失去了。
41届,女队丢了30年来唯一一次团体冠军;
男子团体甚至跌到了第七名。
一系列打击,将曾位于世界顶端的中国乒乓球,狠狠拉下了神坛。
当时新加坡的媒体,甚至这样形容中国乒乓球:
“盛极必衰”。
(第40届世乒赛,瑞典队成了大赢家)
如果失利一次是偶然;
那这一系列的失败,让人不得不反思,也不得不接受中国乒乓球已经走入低谷的事实。
但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一切呢?
06
危机产生的原因是多样的。
首先,欧洲乒坛新势力崛起。
熟悉乒乓球的人,一定都听过这个名字:
瓦尔德内尔。
这位瑞典名将,是中国人的老对手和老朋友。
他也是世界第一个乒乓球大满贯得主,曾对抗过中国六代乒乓球人。
直到年雅典奥运会,他还拖着有些发福的身材,以39岁的年龄,淘汰了时年24岁的马琳。
中国队失利的时候,也正是欧洲队伍兴起的时候。
瓦尔德内尔带领的瑞典乒乓球队,开始以其独创的打法,在国际上大放异彩。
而那时,中国队的技术,十几年不变,早已没了优势,甚至是落后了。
其实,中国队不是没意识到这个问题。
早在年,就有人提出过乒乓球应该培养新人、新打法。
只不过当时,中国队如日中天,种种成绩面前,没人重视技术上的问题。
18年不曾改变的打法,直到年被打败后,才看清了现实。
不过,技术危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07
自乒乓球进入奥运会以来,极大刺激了各国运动员。
一时间新人辈出,水平也日新月异。
每个人都很拼,使得中国选手想赢怕输,心理压力大。
此外,还有一个特殊问题,那就是“海外兵团”。
中国乒乓球人才众多,竞争异常激烈。
为了有机会站在国际舞台上,很多球员,包括以往的世界冠军,选择了远走他乡,代表别的国家参加比赛。
国家培养的运动员,最终成为了对手,不免让人唏嘘。
(这次奥运会上58岁的乒乓球员倪夏莲,就是最早一批“海外兵团”之一。)
不过比这更扎心的,是海外和国内球员,天差地别的待遇。
曾经36届、37届世乒赛的冠军郭跃华,被邀请去德国俱乐部打球,年薪十几万马克;
而38届、39届在位的世界冠军江嘉良,工资只有块人民币。
按照当时八九十年代的外汇计算,郭跃华的收入,是江嘉良的几百倍。
巨大的落差,使得当时的运动员难免觉得灰心失望。
到了这样一个转折的关键点,要解决这些问题,将中国队从泥沼中拉出来,绝对不是一件容易事。
08
从神坛下来容易,回去却是那么的难。
要改变这一切,就要通过不断的反思、改善、精进、练习……
在年惨败之后,时任男队总教练许绍发组建了青年队。
希望通过挖掘新人、创新技术,缩小和欧洲的差距。
也就是在这个青年队里,诞生了日后最为耀眼的初代双子星——
刘国梁和孔令辉。
在改善球员待遇方面,则采用成立俱乐部等多种方式,来保障收入和利益。
一系列的行动和不懈努力,使得中国乒乓队终见到了曙光。
年天津世乒赛上,中国男队重新捧起了属于自己的奖杯。
而这一切,用了整整7年。
09
年,一个年仅18岁的小个子女生,在第41届世乒赛上大放异彩。
她曾因身体条件一般,差点连省队都进不去。
还是女乒教练张燮林看到了她的潜力,力排众议选中了她。
事实证明了这个选择的明智。
在之后的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和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上,她从没让冠军旁落。
她就是我们熟知的“第一代大魔王”——邓亚萍。
而在亚特兰大奥运会上,同样耀眼的,还有刘国梁和孔令辉的组合。
尤其刘国梁,17岁就因打败瓦尔德内尔,被世界熟知。
可竞技体育魅力就在于,没人能长胜不衰。
四年后,年的世乒赛上,他们再次陷入苦战,输给了老对手瓦尔德内尔带领的瑞典队。
世乒赛失利后,大家都想在即到来的悉尼奥运会上,把荣誉夺回来。
最终,刘国梁不敌老对手,也就此终止了自己的乒乓球员生涯,成了那个“不懂球的胖子”教练。
另一个单打球员孔令辉,压力是巨大的。
他与瓦尔德内尔的对决,也成为奥运乒乓赛场上,最经典的一场。
最终,孔令辉以3:2艰难地赢下了比赛。
情绪很少外露的孔令辉,在那一刻狠狠亲吻了衣服上的国际,激动到无以复加。
那一次也成就了历史罕见的一幕:
三个大满贯选手同时站上领奖台。
曾经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网友说:
“我是那个时代成为球迷的,那个时代也有一个好处:
失败太多,所以什么比赛都很重视,偶尔拿一次冠军哪怕是双打都跟过年似的。”
(年世乒赛,中国2:3输给瑞典,看台上的球迷哭了)
这话一点不夸张,也许现在的人很难想象:
中国队从来就不是百战百胜的,那时的中国队赢得比谁都艰难。
而只有懂得那时的艰难,才能更好地拥抱现在的胜利。
再后来,更多优秀的球员入场。
王励勤、王皓、马琳……
王楠、张怡宁……
张继科、马龙、许昕……
北京奥运会的辉煌……
中国乒乓球队人才辈出,再次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
与此同时,很多本质、心态、和精神上的东西,也在悄悄改变。
10
年的悉尼奥运会,也是使用小球的最后一届。
之后乒乓球从38mm改成了40mm。
也许很多人不知道,虽然小球换大球,看起来是我们吃亏了;
但实际上积极推行这项改革的,正是我们自己。
为什么明知道吃亏还要去做呢?
因为重回巅峰后,有些观念上的东西,变了。
我们不再将输赢作为最大的目标。
在早期,乒乓球冠军是民族英雄,人们不允许他们失败。
因为那时的中国需要冠军来证明自己。
现在不一样了。
举个例子,比如我们推行的“养狼计划”。
也就是帮助外国人提高乒乓球水平的计划,我们熟悉的福原爱、和前不久混双赢了的伊藤美诚,都是计划培养的运动员。
这些行为,看起来都是和拿冠军是相悖的,为什么要去做呢?
因为如今我们对乒乓球的态度,早已跳出了过分计较得失的小格局。
乒乓球对于中国的意义,早就不是一项体育赛事那么简单了。
特殊时期,它是小球转动地球的象征,是政治交往的纽带;
而小球变大球、养狼计划等推行,让世界看到了我们的格局;
乒乓球的发展史,更是我们国家的发展史。
它告诉我们:
没有任何一次成功是简简单单获得的。
我们曾经只有乒乓球,曾经和全世界对抗,曾经掉落神坛,曾经从低谷再重回巅峰……
这一切,靠的都是一代又一代人艰难又不懈的努力。
只有真正地了解这些,才能真的明白我们的强大之处。
才能让我们的国球,长盛不衰。
资料来源:
纪录片《国球长红》《漫谈中国乒乓百年发展史》《乒乓球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