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20日,北京冬奥会闭幕;2月21日,电影《中国乒乓》宣布开机,一时间引发万众期待。
乒乓球是中国的国球,我们年才加入国际乒联,但短短几十年后已经成为世界霸主,某种意义上说,乒乓球甚至超越了运动本身,成为中国递给世界的一张名片,比如著名的“乒乓外交”就曾起到过重要的作用。
而今年疫情久久不散,大家活得都比较压抑,此时急需一部正能量电影来重振士气,所以《中国乒乓》开拍后,许多人想当然地认为,这肯定是一部讲述国乒战无不胜的电影。
然而,《中国乒乓》在9月8日放出了第一条预告片,可以说是每一秒都超乎意料。
国乒当然是有过辉煌战绩的,比如年世乒赛,中国队包揽全部7枚金牌;再比如年的北京奥运会上,3面五星红旗同时在领奖台上空飘扬……然而,本片并没有选择这两个经典的胜利时刻,而是选择讲述国乒男队曾经经历的最低谷时期。
那或许是每个国乒人以及铁杆球迷都不太愿意提及的过往:国乒男团作为曾经的梦之队,年兵败汉城,年又在多特蒙德世乒赛上“全军覆没”,年在千叶世乒赛中跌到第七创下男队最差战绩。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从意大利留洋回国的蔡振华临危受命,成为男乒的新任主教练。
之后他采取了一系列“铁腕政策”,也因此得罪了不少人。
在年哥德堡世乒赛上,老对手瑞典排出了怪阵,蔡振华提前算准了对手的布阵,临时有针对性地调整了战术,从理论上说他的战术堪称犀利,但临时变阵犯了兵家大忌,两大主力心态受到影响,先后败下阵来,最后男队被淘汰,随后的男单也因军心涣散而溃不成军。
电影《中国乒乓》展现的便是这段历史故事,光看预告片就让人觉得国乒当时太不容易了。
预告片中,兵败哥德堡后,球队就地解散,主教练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有人弹劾他,领导否定他,队员当面质问他,球迷去砸他家玻璃,甚至他自己也一度陷入了迷茫之中。
尽管我们都知道,现实中的蔡教练忍辱负重两年,终于在年的天津世乒赛中一雪前耻,带领男团重回巅峰,随后又培养出了刘国梁和孔令辉这对“双子星”,并在日后成功阻击了瓦尔德内尔,但是当这段历史以电影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时候,依然让人看得有些破防。
不过换一个角度看,电影《中国乒乓》为何不讲成功,偏偏要讲这段挫折史?只因为,这恰恰是当下最需要的。
从竞技体育的角度来说,这是一次摆脱执念、享受比赛的提醒。竞技体育自然是有输有赢,但又不是只有输赢。然而,很多球迷对于胜利的执念在某种程度上大大高于运动员本人。在运动员看来,胜败乃兵家常事,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更有助于成长和锻炼队伍,但有时候球迷的态度对运动员来说反而是一种无形的压力。影片回顾那段历史,对运动员和球迷来说都是一次提醒,运动员相信自己的实力,球迷相信运动员的实力,双方都放松心态,争取胜利的同时,也不要忘记享受竞技体育带来的快乐。
从亲子教育的角度来说,这是年轻人都需要补上的一课。如今的年轻人无论是在学校学习的时候,还是初入职场的时候,都难免会遇到挫折,有些人无法接受,情绪也因此受到影响,其实大可不必。通过这段故事让年轻人乃至更小的孩子们知道,失败并不代表结束,失败只是一个阶段的结果,人的一生不会永远风平浪静,更不会只有鲜花和掌声,懂得消化失败带来的负能量,并将其转化为前进的动力,才是正途。
从社会氛围的角度说,这是一次面向全民的“挫折教育”。这几年因为疫情的关系,大家普遍都过得比较丧,于是就出现了“摆烂”“躺平”等各种负能量爆棚的网络热词。但如果国乒也“摆烂”,你能答应吗?当然不会,事实上他们也从来没有摆烂过,国乒在经历了当年的失败后,从来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苦练技术,寻求突破,挑战自我,抓住下一个机遇。这才是直面挫折的勇气,也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具有的勇气。
从文化宣传的角度来说,电影需要展现这样的故事。拍摄《中国乒乓》时,主创也没有选择国乒最辉煌的时段,而是选取了球员在低谷时的不屈服与勇往直前,这其实和我们每个人都一样,真正反映一个人品格的,不是他身处巅峰时的意气风发,而是他坠入谷地后的坚韧不拔。
总结下来不过就是下面四句——
胜利固然可喜,但更要懂得失利的意义;
胜利是要争取,但也要学会消化失利带来的冲击;
胜利不用得意,失利也没有什么好垂头丧气。
无论胜利还是失利,最重要的,是不服输,不认输,以及,不要放弃。
就像电影预告片里最后的那句话:“球不落地,永不放弃!”这才是国乒能够持续成为霸主的真正原因,也是当下普通人最需要的能量来源。
真心希望这部“自揭伤疤”的中国乒乓电影能让所有人来一次久违的“挫折教育”,良药苦口利于病,电影《中国乒乓》,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