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成:黄土地上写辉煌的抗美援朝老兵
●吴万哲
今年春节前夕,朋友给我推荐了凤翔县一位年近耄耋的抗美援朝老兵王志成先生,让我写篇文章宣传一下。我冒了严寒前去采访,后来还组织了几位爱心人士前去慰问。稿子写好了,却因故一直未能发表。不料今天得到消息,老人已于7日突然长逝。征得家属同意,特将此稿刊发,以示对老先生的悼念,祝老人一路走好。
我一生 的遗憾是没有当过兵,所以平生对当过兵的人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军队是所特殊的大熔炉,当过兵的人生命中被融入了一种特别的气质,遇事雷厉,作风勇毅,信念执着,不管后来人生的道路如何走,总能绽放出一种比常人更加璀璨的光焰。近年我在寻访西府奇人中采写了一些退伍兵,更加证明了我的这一感觉,也更增加了我对这个群体的热爱。
鼠尾牛头之时,朋友给我推荐了位年近耄耋的抗美援朝老兵。几经联系,老人的儿子王彦虎愉快答应,我便冒了冬日严寒、风尘仆仆赶赴凤翔县南指挥镇河南屯村采访。其时,中央电视台正在热播抗美援朝诗史剧《 》,老兵近况经我在朋友圈传播,几位爱心人士当即要去慰问,我又自告奋勇当了向导,在一个有着太阳的午后,七八个人,自带礼品,乘坐两辆车一同前往,送去了对一个老兵的关爱。
老人名叫王志成,生于年9月,现年86岁,因年轻时负过重力,现在腿脚有些不便,但思维、精神状态良好,对几十年前的事记忆犹新。他年参军,参加 ,年复员,多年担任村组干部,将小小的河南屯村经营得成为陕西省农业发展 的“三面红旗”。他本人也曾15次被评为各类先进,还多年担任凤翔县、宝鸡市“人民代表”,被宝鸡市人民政府特聘为“农业技术顾问”,成为西府大地荣耀一时的风云人物……
经过多次接触,一个饱经时代风云洗礼、英武、智慧、坚强、果敢的农村老基层干部形象巍然屹立在我的眼前……
年10月,刚刚站起来的新中国,又遭遇了美帝国主义的挑衅,伟大的 爆发,中国好儿女组成 ,“雄纠纠、气昂昂, ”,与朝鲜人民一起抗击武装到牙齿的美帝野心狼。年2月,刚满15岁的王志成偷偷报名参军,因他年龄太小部队不要,他便撒谎将年龄改大了一岁,加之他从小是个大个儿,部队就收下了。他骑着大白马,胸前戴着一朵纸做的大红花,全村人敲锣打鼓欢送。父母担心他的安全,哭得像个泪人儿,一直将他送到虢镇上了火车,他却高兴得直笑。他当天到了西安,住在红庙坡,吃了一碗烩萝卜菜,次日便发军装,整训,一个多月后开赴辽宁安东,编入47军师后勤处,4月即赴朝参战。
47军是个光荣的部队,前身之一是创造光芒四射“南泥湾精神”的旅,亦是辽沈战役打得最为惨烈的“黑山阻击战”的主力部队。当时, 入朝已连续发起4次战役,把美军赶到 以南,美帝恼羞成怒,准备大打,我国也准备“持久战”,部队轮番作战,47军当时正在湘西剿匪,即匆忙集结北上,4月入朝作战。3年多时间,该部两次担负临津江东西两岸、西海岸等地防御作战,粉碎了美帝发动的“夏季攻势”和“秋季攻势”,迫使美帝不得不重回谈判桌,在板门店重启谈判,签署停战协议。47军曾涌现出了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和郝志新、阎成恩、“天德山英雄连”等战斗英雄和英雄集体。
王志成入朝后,先参与修建飞机场。他每天和战友们一起拉运料石,干了一个多月,机场突然遭遇美帝飞机炸毁。他当时正在一公里外的河滩运石头,老远看到机场上空炸弹如雨点,爆炸声响彻云霄,好多战友被炸死炸伤,他幸运躲过了一劫。此后,他被调往后勤处机关,担任处长勤务员。说是勤务员,实际上是一个人身兼保卫、通信、传令等数职。不几个月,他觉得这项工作没有意思,便申请要到前沿部队去,处长就是不答应,还教他认字,学习文化。后来,看他办事认真,头脑灵活,账算清,便把他调到仓库,担任了油料专职管理员。
为此,他还闹过情绪,可处长总耐心地开导他说:“你要到前线去打仗心情是好的,可革命工作有分工,你可别小看这油料管理,油料可是现代化机械的‘血液’,人没有血液不能活,汽车、装甲车没有油料不也是一堆废铁?”当时,他们47军出了个大英雄罗盛教,虽然没上过战场,也被评为特等英雄,后勤部开展学习罗盛教活动,纷纷表决心,“要建设一条打不垮、炸不烂的后勤运输保障线”,此后他再也不敢向组织提说什么,老老实实在油料管理岗位干下去。
师后勤处是个团级单位,要保障全师多人武器弹药、生活给养等物资的贮存、管理和向前线运输任务。美帝有强大的空军,打击异常 、惨烈,曾发生一个汽车团50多名司机全部被炸死的情况。为躲避敌机轰炸,他们和敌人斗智斗勇,把油料存放在坑道里,上面又覆盖了几米厚的土石。那个时代加油可没现在这么轻松,而全凭手工,油要先从地下的大 打出来,然后一小桶一小桶提着、爬高就低加到汽车、坦克里,而且全要在漆黑一团的晚上摸黑进行,弄不好油就撒了,那时的汽油可比金子都金贵。
他苦练内功,眼睛练习得像长了“夜眼”,即便黑忽忽的夜里也能做到“准确无误”,不出任何差错。有时候,也参与向前线运输物资,返回时还要拉运伤员。晚上不能开灯,白天要尽力躲避敌机轰炸。他亲历了好多战友的死去。一次,途中遭遇敌机轰炸,两名甘肃籍战友当场被炸死,他又侥幸躲过一劫。回顾入朝3年零5个月,他虽然没有直接与敌人拼杀,但也算“出生入死”之人,还多次受小伤,至今左手还留存着看得见的伤痕。
王志成老人最辉煌的佳绩是在农村。
凤翔县的河南屯村,外人以为是“河南人居住的地方”,实际上是个天大的误会。这里的“河”,指的是发源于凤翔县西北雍山的“雍河”,渭河的重要支流,横贯凤翔平原中部,是凤翔人的母亲河。“屯”,就是村庄。合起来意思就是“位于雍河以南的村子”。该村辖13个村民小组,多户口人,有耕地多亩,西宝北线、省道过境,土地平圹,交通便利。
王志成前后当了6年兵,年复员。按有关规定,他被安排到县公安局工作,可却因父亲是天主教教会的会首受到影响,没有上成班。当时,农村正搞合作化运动,他因在部队学到了一定文化,又见多识广,不久即入党,带领群众办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还帮助粮站收粮,协助供销社办代销店,穿着那件褪了色的黄军装,风风火火,忙忙碌碌,为社会和乡亲做了不少好事。
时光衍进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生产队的劳动越来越紧,粮食却连年歉收,人没粮吃马没草。他却不信这个邪:一马平川的好地方,怎会打不下粮食?“玉米杆杆响、生产队里换队长”。队长没人敢当,他却积极报名,并表决心发誓:要把粮食搞上去,让社员吃饱饭!
农谚说“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他上任 件事便是抓“肥”,动员家家换锅炕,将那些陈年老土当肥料上到麦田,又带领群众拉了架子车,到10里外的凤翔县城挖古城墙,也当肥一起施到地里。来年果然长出了绿油油的庄稼。附近人也去挖城墙,不几年,把一个好端端的古凤翔府明城墙全让人拉完了。
他不满足农家肥的施用,可要买化肥一没指标二没钱。他得知宝鸡氮肥厂生产一种氨水化肥,价格便宜,但群众却不接受,卖不出去。他想国家推广的东西,怎么能错呢?便大着胆子拉了几桶,上到玉米地里,结果秋天玉米长得格外壮实。这年冬天,他做主买了全大队 辆胶皮轱辘大车,3天跑一趟宝鸡,向回拉氨水上麦。邻村人不理解,嘲笑说:“河南屯人争得没事干,跑到宝鸡拉水上麦哩!给麦上水能多打粮食吗?”当时人们对化肥不接受,把“肥料”叫“白撂”,“白撂钱”!结果别的队麦子长得像香高,黄苗苗,有气无力气;他们队麦子长得粗壮、个高,乌油油黑,又是大丰收,县乡争相在他们队召开了现场会,让他介绍经验。
肥料问题解决了,干旱却严重威胁着粮食的生长。他又琢磨打井,将地全变成水浇田。那个时代没有机械,做什么全凭人力。他开动脑筋,自制了打井工具,人力掀着打井,一眼井深四五十米,难度而想而知。井打成了,又自己搬砖场烧砖,用红砖砌井壁,修水渠。一年又一年,一共打了7眼深井,一个礼拜就能将全村的地浇一遍。
肥足水饱,粮食连年大丰收。亩产由过去的四五百斤,一下提高到八九百斤。别的村每人只分一二百斤,没粮吃;他们村每人却能分到五六百斤,吃不完,县上许多干部也偷偷跑到他们村上买黑市粮食吃。
消息在全市全省摇了摇头。宝鸡市委副书记赵文举亲自到村上蹲点,将河南屯确定为“宝鸡市粮食丰产试点单位”,杨陵农学院的教授、育种专家赵洪章、李振声、龚仁德等来参观,作为大学实验点和教学实习基地。
粮食问题解决,社员却没钱花。王志成又思谋搞副业,解决群众花钱问题。新秦纸厂是个大企业,造纸用的麦草在院子堆积如山。一次,他去纸厂买纸,无意问他们这么多的麦草为啥不摞起来?纸厂的人告诉他找不到人么。当时,对劳动力管理严格,不允许私自外流。他一听当即眼前一亮,说我给你找些人行不?对方痛快答应。他向村书记一汇报,村书记也感觉是个“商机”,当下提拔到大队,专门成立副业队,任命他担任队长,全大队抽调20多个丁壮劳力,到新秦造纸厂搞副业。
那麦草垛有八九米高,一捆麦草上百斤,又高又大,像山一样,搭条晃悠悠的木桥板,好多人看着腿都发软,王志成带头干,一口气能背十几捆。老宝鸡人都记得,新秦纸厂最红火处,那麦草垛逶迤数百米,摞得像高高山,远远的,人们看见都说摞得那么好,是怎么背上去的?这便是王志成的杰作。
南指挥到宝鸡45公里,为节省费用,人们常常是步行去,步行回家。每人劳动一天挣1.31元钱,给自己补助一二毛,其余全交队上换记工分,这部分钱作为集体收入,年终给社员分红。
还有更精彩的。王志成和纸厂人混熟了,听说纸厂要淘汰一台旧设备,他想,他们村麦子打得多,麦草也多,何不自己也办个纸厂?他给大队书记一说,书记非常支持,可一问价要一万多元。当时一万元可是个天文数字,村上拿不出。他灵机一动,便提出“用工换”,即用他们的劳动力抵扣设备钱。对方答应了。机械运回村,却没人会操作,他便动员摞麦草的副业工去纸厂“偷技术”,劳作间隙,悄悄溜进车间学习,关键环节请纸厂师傅帮忙。不久,河南屯纸厂建成开工生产,成为凤翔县 个村办企业,红火时一年能挣多万元。
村集体收入大增,别村一个劳动日值 毛钱,他们队却达到一元多,一等劳力一月能挣近40个工,分四五十元钱,要知当时一般干部工资也才30多元啊!
此后,王志成担任了生产大队的大队长(村主任)。他受解放军大熔炉洗礼,克己奉公,作风顽强,开拓进取,有思想,有经验,又因身体强壮,1.83米的大个子,干活力也大,事事带头干,不几年把全大队(行政村)搞得红红火火。别的村人玉米粑粑吃不饱,他们村人却白面锅盔吃不完;别的队人没钱花,他们队却家家手中有余钱。全县 家买了拖拉机、播种机、联合收割机,又种棉花,又务西瓜。规划和建设了新农村,家家用上了干净卫生的太阳灶。队上盖了一座一砖到顶的9间大瓦房作队部,奖牌锦旗挂了一面墙。又大力发展群众文体活动,组建村篮球队、乒乓球队,逢年过节农闲时比赛,从县市农民体育运动会上捧回不少奖牌锦旗,马社火也远近有名,春节时年年进凤翔县城表演,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那时的河南屯,是全省先进,经验、事迹常常登在《陕西日报》,播在省电台里,被树为陕西省农业生产“三面红旗”,全国各地参观的小汽车把村路都拥严实了。外人看见眼红,小伙子要找对象,整个凤翔县的姑娘抢着向河南屯跑。
王志成也风光无限,多年担任凤翔县、宝鸡市人民代表,还被宝鸡市人民政府邀请为“宝鸡市农业专家”,到全市各地介绍经验,指导工作。他的人生像秋天的菊花,金灿灿,光艳艳,绚丽多姿……
改革开放,农村实行包产到户,他卸任村干部了,又不甘贫穷,外出谋生,曾在县矿山开发公司、县建筑企业西安管理站工作,后来自己承包干点小活,待有了一定积累,办了一家楼板厂,由于质量好,价格合理,产品供不应求,行销麟游、灵台、凤翔等地。70岁后,企业交给儿子王彦虎打理,他安度晚年。
他的人生也曾遭遇过大不幸。年他正带领村民在新秦造纸厂搞副业,前妻突患脑溢血去世,留下5个子女, 的10多岁,最小的四五岁。中年丧妻,成了他人生 的伤痛。后来,有个住村干部给他介绍了位西安丧夫女人,他们组成了新的家庭。后妻带两个娃,小的还在吃奶。半路夫妻,前老子后娘,共7个孩子,矛盾很多,但他却处理得周周顺顺。如今几个儿女皆成才,其中有当老板的,当教师的,有当工人的,孙子辈还出了上省委党校的研究生。人丁兴旺,团结和睦。王彦虎告诉我,他的继母非常能干,年轻时照顾兄妹,操持家务,拔草养猪,还帮助父亲打理企业,里出外进,是少有的贤惠母亲。我笑问至今还操一口西安话的老太太:“你们吵过架吗?”她笑说:“没有!几十年了,从来没有过。”说话间,望望老伴,眉眼充满了怜爱。晚辈们对两位老人非常孝敬,几次采访,我发现儿子、媳妇、孙儿孙女总把老人搀出搀进,有太阳的时候,用助步车推到村巷晒太阳,这一切都很令人感动。
王彦虎告诉我,父亲一生只想着集体,想着村上,集体利益至高无尚,从不为自己和家庭着想。他清楚地记得,父亲出工最早,收工最晚,一回家就要吃要喝,吃完饭又去敲钟,带领社员上工。大年初一,还要去地里浇地。事事都带头干,他的腿就是那个时候落下的病根。那一代人把苦受扎了,先进和荣誉全是凭力气和汗水换来的。按说村主任也有许多权力,可他一心为公,不谋一分钱的私利,不沾一分钱的便宜,不走后门,严格教育子女,子女有好几次招工和外出工作的机会,他都给了别人而放弃了自己孩子。即便到了老年,也从未向国家伸手要过什么回报。父亲像西府农村一头默默无闻、任劳任怨、勤勤恳恳的老黄牛,吃苦耐劳,埋头苦干,顽强奋进,真正是一位“为民服务的孺子牛,创新发展的拓荒牛,艰苦奋斗的老黄牛”式的老共产党人。
至今还有不少人埋怨老人,当年复员后没能参加工作,如果参加,也是个老革命,子女也是“干二代”。他却说许多战友把命都送了,他能浑浑全全回来就很不错了,工作不工作的,他并不在意。朴素得没有任何修饰的话语,却包含了一种伟大的时代精神。如今国家为老兵发放一些补贴,加上养老金等,老人每月有多元的收入,他却将钱分给几个上学的孙子使用,家中所有用度由儿子王彦虎打理。王彦虎如今经营一家企业,受父亲影响,社会责任强烈,为村上做好事,支持村上文化娱乐事业,资助多名困难大学生,深受村人称赞。
在全民皆贫的年代,河南屯人却一枝独秀,青少年一代衣食无忧,专心学习,后来村里出了不少大学生,如今在国家部委、省、市干大事者不少。村子先进,人们思想就格外开化,勇于接受新事物,改革开放后涌现了不少能人和实业家,经济社会发展更快。不少人回忆起来,都说:王老伯是个人物,在那样的年代能注重经济发展,让全村过上富裕生活,精神可嘉,令人难忘。
抗美援朝的烽烟已经整整过去70年,许多参战老兵已经离开人世,王志成的健康长寿也是一种幸福。老人至今还会说一些简单的朝鲜话,会用中朝两国语言唱《 之歌》。我问他在部队时立功受奖没有,他说有过几次,退伍时带回来几枚勋章,可惜后来被孩子们玩丢了。他给我拿出复员证看,说原来的老证是彭德怀元帅亲自签发的,后来彭老总被打倒了,年县上换发了新证,内容写得很简单。年,纪念 胜利70周年时,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又给他发了枚新灿灿的纪念章,算是对老兵们一种迟到的褒奖。
王志成,一个时代的老人,虽然他只是一个农民,但他人生的光焰却是那么璀璨夺目,他更是一个时代精神的见证和代表。向老人致敬,祝老人健康长寿,精神不断发扬光大!
.2.9
(吴万哲,陕西作协、戏剧家协会、编剧协会、文化创意协会会员,宝鸡市文联委员、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主席。当过教师,从过政,搞过企业政工,办过杂志,有影视及各类文学作品万字,拍摄电影《秦火》《吕建江》等5部、电视剧1部、微电影30余部、栏目剧余个,企业专题片数十部,报告文学、散文百余篇、编著数部,其中电影《秦火》《吕建江》、报告文学《燃烧到 》、散文《难忘的跪拜礼》,微电影《墨宝》《万家酣梦》《追梦》《新生》《生命的托举》《寻根》、喜剧小品《灭鼠》《山妹》等50余次在国际、全国、省、市获奖,荣获宝鸡市劳动模范、宝鸡市 文艺创作奖、秦岭文艺奖,享受宝鸡市政府劳模津贴。近年有长篇系列纪实文学《西府奇人》,受到社会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