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成都市全国重点乒乓球运动学校(简称市乒校)乒乓球馆,“乒乒乓乓”的声音显得特别清脆,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名男子青少年乒乓球选手正挥汗如雨。8月8日,成都大运会落下帷幕。8月9日,年国家青少年集训营暨国青集训队(男子)就来到市乒校,在这里展开为期二十天的集训。
作为成都大运会49个场馆之一,市乒校乒乓球馆自年7月率先改造完成后,就一直秉持着场馆惠民和可持续利用的原则,不但坚持面向市民免费(低收费)开放,各类各级训练以及赛事安排也几乎做到了无缝连接。这里不但是中国乒乓球国家级训练基地,同样也是国际乒联高水平培训中心,更是成都市乒乓球队日常训练以及广大乒乓球爱好者健身锻炼的乐园。
为大运健儿提供贴心服务
市乒校乒乓球馆是成都大运会49个场馆中第一个改造完成的,在成都大运会开赛之前,这里也一直都非常热闹。一楼训练馆的一部分用于场馆惠民,免费向市民进行开放,每天早上前来健身的市民早早就在场馆外等候,甚至有时候乒乓球桌都供不应求。一楼训练馆的另一部分则主要用于青少年后备人才的训练与培养,成都市各级乒乓球队都在这里进行训练。二楼乒乓球馆则主要用于举办赛事以及配合各级国家队前来进行集训,中国乒乓球队在东京奥运会、成都世乒赛、德班世乒赛前都选择在这里进行封闭集训。
在5月中旬国家队在这里集训结束前往德班参加世乒赛之后,市乒校乒乓球馆就进入了“大运时间”,6月中旬按照成都大运会相关要求完成了乒乓球项目训练馆的布置,16张训练球台按照每张球台98平方米的面积布置,南北各8张球台,中间和两侧放置了张休息椅,供运动员休息。并且配置了6间功能用房,为前来训练的运动员提供茶歇、淋浴等配套服务。“整个大运会期间,我们市乒校乒乓球场馆中心共接待了10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队前来训练,共计人次,为各支运动队提供了热情周到、细致入微的服务,受到各代表队的一致好评。”市乒校乒乓球场馆中心训练经理丁波介绍说。
后大运时代让场馆“活起来”
大运会场馆后续利用的问题是从成都大运会筹办之初就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