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9月,在乒乓球王国,共名乒乓球运动员聚集在一起,打了一场叫全运会的比赛。
这场比赛规模之大、水平之高,在世界乒乓球历史上都是十分罕见的。
必然,在一场如此声势浩大的比赛中,会出现一些对乒乓球未来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值得我们细细品味,认真捕捉。
愚以为,本届全运会作出了宣示:乒乓球已进入“反手时代”,这是一片全新的天地。
其实,乒乓球进入“反手时代”的源头要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捷克著名乒乓球运动员科贝尔发明了“反手台内拧拉技术”。
而“反手时代”的萌芽应该是在21世纪第一个10年,中国许多运动员如马琳、张继科、马龙等将反手台内拧拉技术发扬光大,在各大比赛中娴熟运用。
但这时,反手技术还只是一门技术,“反手时代”还在孕育,没有诞生。
平野美宇、张本智和和伊藤美诚的横空出世,将“反手技术”与“前两板打法”结合起来,才推开了“反手时代”的大门。
她们三人,主打反手,发明了“前两板打法”,以伊藤美诚/水谷隼的东京奥运会混双金牌为标志,开创了乒乓球世界的另一座高峰。
与此同时,在东京奥运会上,反手成为了男女单打致胜的决定因素。
马龙与陈梦分别获得了男女单打的金牌。马龙是正手好(反手不弱),陈梦是全面均衡打法,两个人似乎没有什么相通之处。
然而,他们的获胜之路却是如此地相似:马龙与樊振东的男单决赛,马龙的战术是全面压制樊振东的反手,然后用正手结束战斗。而陈梦也是全面压制孙颖莎的反手,依靠反手的优势战胜对手。马龙与陈梦获胜的关键之处仅仅在于——反手比对方好。
于是,东京奥运会乒乓球运动,一只脚已经迈进了“反手时代”的大门。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14届全国运动会上,“反手时代”的城门大开,各路乒乓球英豪蜂拥而入,抢夺地盘,乒乓球正式步入了“反手时代”。有三个特征:
一是在本届全运会上,运动员普遍使用反手,比赛中用反手的比例超过60%。
二是许多取得较好成绩的运动员,都是因为拥有较好的反手技术。以反手为看家本领的王曼昱,成为了一枝独秀的存在,女单、女双、混双不失一局,全部杀进四强,在全运会上无人可及。而企图靠正手吃饭的孙颖莎、袁励岑等运动员都遭遇败绩。
三是普通采用的战术是“压反手”,通过反手比对方强,或通过压制对方反手创造正手进攻的机会,来取得胜利。
可以预料的是,接下来的全运会乒乓球比赛的半决赛与决赛,主攻对方的反手仍然是比赛的主旋律。
乒乓球走进“反手时代”,有其必然性。原因有三:
一是反手快。反手准备少,动作小,爆发快,更适应越来越快速的打法。
近两年来,随着“前两板打法”的兴起,乒乓球的节奏越来越快。正手虽然威力大,但因为准备时间长,挥臂动作大,复位时间长,在一场高水平快节奏的比赛中,能用的机会越来越少,而且如果对手打回头,由于自己回位慢,往往还得不偿失。而反手的出手时间约只需正手的一半,身子不动,用手腕轻轻一动,一分到手。
二是反手是短板。反手技术难练,失误多,往往是一名乒乓球运动员的弱点所在。
在乒乓球比赛中,运动员都会去寻找对方的弱点而攻之。无论正手很好或较好的对手,反手总比正手要弱,因此,“压反手”已成为乒乓球台上的基本战术而被广泛使用。乒乓球比赛就如比两个水桶比谁装水多,不是看最长的那块桶板谁更长,而是看最短的那块桶板谁更短。于是,反手较好的运动员,总是能取得更好的成绩(除非是左手)。
三是反手花样多。传统的乒乓球技术,是基本不用手腕的技术。而近年来的反手技术,发动了一场彻底解放手腕的革命,许多技术都是通过手腕来完成。乒乓球加上手腕动作之后,变得花样百出,旋转和线路千奇百怪,极大地丰富了乒乓球的内容,也推动了乒乓球运动的发展。
认识到乒乓球进入了“反手时代”之后,我们的乒乓球运动员要加强两个方面的技术。
一是加强反手技术,拉长那块最短的桶板。你压我反手,我就用反手打赢你,让对手无懈可击。
二是要开发动作小,爆发快的,如反手一样好使的正手技术,也要解放正手的手腕。并不是每个正手进攻都要扭起腰,抡圆了胳膊来打。正手拧拉,正手弹击,为什么不能有呢?
第二点非常重要,是一片广阔的、未开发的天地。
就在作者撰写本文,拟提出此观点的时候,在混双决赛,我们惊喜地看到,许昕已在做这方面的尝试,他正手用手腕玩了3个球,得了3分,效果十分明显。
因此,在乒乓球运动进入“反手时代”之日,也会是乒乓球运动新的正手技术的萌芽期,是更新的、更高的“正手时代”努力再取代“反手时代”的起跑线。
这叫辩证法。